文化是民族的血脈和靈魂,是人民的精神家園。文化興則國運興,文化強則民族強。文化自信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強大精神力量,文化的繁榮興盛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支撐。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“推進文化自信自強、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”的重大任務,這為新時代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進一步明確了前進方向。
隨著小康社會的全面建成,中國基本消除了絕對貧困,進入了以相對貧困為主要表現的后小康時代。在后小康時代,為從根本上消除文化貧困,實現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現代化遠景目標,我們要厚植高層次文化自信,加大高質量文化供給,以增強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獲得感和幸福感,這既是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,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要內容。
首先,要深化文明探源,厚植高層次文化自信。“萬物有所生,而獨知守其根”,中華文明作為全世界最古老、最持久的文明之一,是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,也是維系全世界華人的精神紐帶。我們要梳理好中華歷史的脈絡,探究中華文明的起源和形成。從仰韶文化到紅山文化再到良渚文化和龍山文化,從鞏義雙槐樹到安陽殷墟再到廣漢三星堆……探尋中華上下五千多年的文明史,讓歷史“說話”,讓文物再現歷代文明,能延伸歷史軸線,增強歷史可信度,豐富歷史內涵,讓世界認識中國、了解中國,凸顯中華文化的與時俱進、兼容并蓄。我們要正本清源、守正創新,推動傳承發展,凝聚前行力量。知所從來,方明所去。不忘根本,才能知道我們要往何處去,才能更好地面向未來!兜浼锏闹袊分v述著歷史長河的精彩故事,《指尖上的傳承》見證了傳統手工藝傳承的神奇,《只此青綠》詮釋了“穿越”千年的宋風雅韻……堅持優秀歷史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,有助于完整和真實地講述中國古代歷史,更好地發揮以史育人作用,激發人的民族文化自信,增強中國人的志氣、骨氣、底氣。
其次,要創作優秀文化藝術產品,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食糧。隨著生活水平和審美能力的不斷提升,人民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迅速增長。打造優質文化產品滿足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,有利于增強人們對優秀文化的認同,有利于弘揚家國情懷,增強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。我們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,深入人民群眾的生活,抒寫人民,贊美人民,弘揚時代主旋律,歌頌社會生活中的真善美。要打造文藝作品高質量工程,緊密聯系生活實際,把握文藝作品的時代精神,以謳歌黨、謳歌祖國、謳歌人民、謳歌英雄作為文藝創作的使命,多推出反映生活新氣象、弘揚時代新風尚的文藝精品力作,以反哺時代,為人民發聲。與此同時,我們還要深入挖掘紅色文化資源,打造紅色文化藝術精品,讓紅色基因深入人心,有利于強化思想引領,增強文化自信,激勵人們在新時代繼往開來,開拓創新。
再次,要推動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,讓人民群眾的生活充滿詩和遠方。文化和旅游是新時代提升人民生活質量、滿足更高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內容。文化與旅游的結合不僅可以帶來經濟效益,更可以傳遞文化信息,提升文化自信,推動文化創新。因此,推動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已經成為當前旅游業發展的重要方向。當前,人們文化層次不斷提升,在旅游認識上也逐漸走向深入,從看山水風景的初級階段,逐漸走向深層次的文化體驗。文化是旅游發展的靈魂,旅游是文化發展的重要載體和依托,兩者互相依存,互相促進。推進文化與旅游的融合發展,不僅可以讓旅游更具有吸引力,更可以讓文化更具有生命力。在旅游中融入文化元素,可以讓游客更加深入地了解目的地的歷史、文化和人文風情,從而更好地體驗旅游過程。同時,旅游也可以為文化傳承提供新的渠道和載體,促進文化信息的傳遞和推廣。實現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,要結合地方的歷史文化和自然景觀,深度挖掘特色文化資源,打造富有文化內涵的景區、度假區、休閑城市;要結合地方特色文化,研發創意文化產品,滿足游客的購物和品味體驗;還要通過融入現代科技創新旅游的體驗方式,增強游客的參與興趣。
最后,要倡導健康文明新生活,提升人民群眾的生活質量。文化不僅是一種價值觀,也是一種生活方式,具有引領風尚的功能。高品質精神文化生活一定要有新的生活方式相匹配。要弘揚勤儉美德,做優良傳統的傳承者,必須積極傳承中華民族敬天惜糧、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,積極倡導簡約適度、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,崇尚節儉、科學飲食、健康消費的生活理念和飲食文化。要倡導文明健康新風尚,思想理念新追求,文明行為新規范,必須發揮各種文化藝術場館幫助人們休閑放松,陶冶熏陶,拓展知識,提升修養的重要作用,變革人們的生活方式。要拓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,健全志愿服務體系,要堅定不移、堅持不懈地普及志愿服務理念,大力提倡奉獻、友愛、互助、進步的志愿者精神。以志愿服務精神彰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,反映社會發展進步的時代要求,讓越來越多的人民群眾自覺參加文化志愿服務活動。精神文化的創造不能脫離人民群眾,我們必須根據廣大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生活的新需求新期待,為他們搭建好文化創作的平臺,激發他們文化創新的活力,提高他們的文化審美水平和文化創造能力,并以此打造高品質精神文化,促進人民生活的全面發展。
劉婷(湖南科技大學國資處處長,空軍工程大學博士)
石巧紅(湖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,博士)
盤林(湖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生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