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直播遇上非遺,戲曲、鼓樂、民歌、手工等數百種不為人知的民族傳統文化開辟“線上劇場”,越來越多的非遺傳承人開始加入直播陣營,也讓更多的年輕人通過手機屏幕,認識非遺,領略非遺,以致愛上非遺并開始自覺傳承非遺。非遺正以一種新的演繹形式走進百姓的日常生活。非遺直播,依托不斷升級的移動數字傳輸媒介與日益拓展的數字空間,給逐漸“失活”的非遺裝上了新引擎,并快速重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發展生態體系。
(一)擁抱革新,非遺煥發強大文化張力
如今非遺在線上頻頻出圈,與多年來非遺的“失活”及保護和傳承非遺的“傳統做法”,形成了鮮明的對比。
千億計的視頻播放量,日均上千的直播場次,支持小眾藝術的打賞收入,短短兩三年,非遺直播迅速爆火起來,沉淀千年的傳統文化,釋放出強大的發展活力!2021抖音數據報告》顯示,1557個國家級非遺項目在平臺的覆蓋率達到了99.42%;《2022非遺數據報告》顯示,過去一年,抖音平臺國家級非遺相關視頻播放總數達3726億,非遺直播場次同比增長642%,非遺創作者平均每天直播1617場,獲得直播打賞的非遺主播人數同比增長427%,打賞金額同比增長533%。
絕大多數非遺品類在直播、短視頻“安家”,許多非遺創作者在其上找到新舞臺。以長沙花鼓戲保護傳承中心為例,疫情期間,為應對線下票房下滑,開始運營“長沙花鼓戲”賬號,以直播間為舞臺做花鼓戲演出,逐漸吸引了大批粉絲。該賬號直播間最多時有33萬人,前三小時的觀看人數是以往一年劇場觀眾總量的70倍,打賞也為演員們增加了收入。
除演藝類直播,傳統手工藝物品的直播銷售也煥發新生。消費者跟隨手機屏幕“走進”制作工坊,了解制作工藝,領略非遺魅力,并能與廠商在線適時溝通,購買欲望和消費體驗均得到極大提升。公開數據顯示,2022年,抖音電商平臺上非遺好物銷量同比增長668%,紫砂茶壺、生絲刺繡、玉雕茶器、法根糕點、油紙傘、蘇羅織品等非遺好物銷量位居前列。
粉絲數量、直播場次、打賞收入、銷售金額等量化指標的快速增長,讓非遺的文化活力、創新動力、市場潛力全面蘇醒。如今,年輕非遺“粉”活躍在直播間,“90后”“00后”購買非遺好物的熱情高,同時,更多的年輕就業創業者走上非遺“賽道”,不斷挖掘和打造出一個個非遺IP“爆品”,也更好地肩負起非遺保護和傳承的使命。
(二)雙向奔赴,非遺“打賞”青睞優質內容
“文化粉”鎖定直播間,“非遺粉”不吝于打賞,充分釋放了傳統文化藝術的魅力。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《活態傳承-直播打賞與非遺傳播研究報告》指出,非遺從業者通過直播間、短視頻進行文化展演,擴寬創收渠道,獲得觀眾認同;大眾借打賞進行文化消費,助力非遺實現“活態傳承”。
打賞為非遺主播開辟新的收入渠道,非遺優質內容的輸出,更為社會增添了寶貴的“文化儲蓄”。在開放性的直播平臺上,優質內容向來是平臺推薦、用戶青睞的首要標準。從文化內涵、內容創作與內容表現等維度衡量,非遺文化及非遺直播從根本上占據了先天優勢,有著培育和打造流量“爆品”的良好基礎,也是吸引主播們奮力搶占的下一個“藍!。
精心打磨優質內容,不斷創新演繹形式,是賬號獲得肯定的關鍵,成功“出圈”的非遺主播往往都在內容上下足功夫。閩越風原名范邵平,是一名來自歌舞劇團的專業越劇演員,也是抖音平臺上的第一個越劇主播,如今已成為有著40多萬粉絲的“網紅”。為了做好直播,他自己制作節目單、找伴奏帶、調試設備,一切都親力親為,力圖呈現最好的直播表演效果;被譽為“中原第一女丑”的張曉英是河南著名戲曲演員,她出生于梨園世家,2020年4月開始在直播間唱戲,以專業的水準和平易近人的姿態收獲了大量粉絲。她希望通過嘗試新的傳播形式,讓更多人清晰地看到傳統文化與當代青年的“雙向奔赴”。
為鼓勵非遺領域優質內容創作,近年來抖音相繼推出助力戲曲傳承的“DOU有好戲”計劃,助力民樂傳承的“DOU有國樂”計劃,助力中國舞、古典舞傳承的“舞蹈傳承”計劃,以及為非遺傳承人、傳統手工藝人提供專業培訓、資源扶持的“看見手藝計劃”等系列培育工程,從資源、流量、服務等方面幫助更多專業的非遺演職人員打造新舞臺,找到新觀眾,獲得新收入,打開新銷路。
新的舞臺,新的創意,新的演繹,新的市場,新的未來,傳承千年的非遺文化體系正在加速重構。線下轉移線上,打賞替代戲票,變化的是形式,不變的是對傳統文化的堅守與傳承,是文化自強的時代表達。
(鄭自立系湖南省社會科學院(湖南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)研究員、湖南文化創意產業研究中心研究室主任;吳標松系湖南文化創意產業研究中心研究人員)